首页分析内容页

【世界速看料】闲闲书话|书,借还是不借?

2023-05-22 13:22:51 来源:齐鲁壹点


(相关资料图)

文|王淼

徐惟起在他的《红雨楼序跋》中,有一条《福州旧志》的记载:“旧府志十二册,先君向所储也。万历丁酉,古田令刘君欲考本邑事,向先兄借二册去,越三载先兄殁,刘令亦不以见还,余屡托古田丞李君元若转索,仅得其一,而第十册竟无有也。蹉跎十载,未遑钞补,今岁因纂修之便,乃补一帙,复成完书。此志刻在正德庚辰,未及百年,故家鲜有藏者。自今以往,愈不可得矣。子孙其慎重之哉!”

《福州旧志》十二册乃是徐家旧藏,经徐惟起的兄长之手,出借给古田县令刘君二册。三年之后,徐惟起的兄长已经去世,借出去的书却仍未归还。徐惟起屡次托人索要,也仅仅要回了一册,而第十册竟然被刘县令遗失了,《福州旧志》就此成为残帙。一转眼十余年过去了,借官府修志之便,徐惟起才终于将此书钞补配全。于是,他谆谆告诫后人,这套书十分珍贵,一般藏家很少收藏全套,后世子孙一定要慎重保存!

借书这事儿,在外人看来只是区区小事,似乎不值一提,但在爱书人眼里却是一件两难的事情:借,既怕损毁,又怕借而不还;不借,恐怕得罪人——总之是,借了自己不舒服,不借朋友不舒服。特别是一些珍贵的书籍,只要借出去,未免就会朝思暮想,内心忐忑不安。我就曾梦见被人借走了珍贵藏书,既想讨要,又不好意思开口,只得一天一天计算日子,期望对方早日归还,醒来犹觉怅怅。后来我干脆在每个书架上贴上“私人藏书,概不外借”的字条,且不管效果如何,毕竟能够起到一点免心焦的作用。

书,究竟是借,还是不借?这是个问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