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宽敞的砂货生产车间到精致的砂货展示橱窗、从古色古香的瓦房到整齐排列的居民楼,从建成已久的文化广场到新建的篮球场、凉亭……一项项变化反映了高新区杨家庄乡小西庄村乡村建设的成果。
(资料图)
小西庄村有1198人,总面积约2.14平方公里。近年来,小西庄村支村“两委”带领村民,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着力奏响产业振兴、乡风文明建设“两手抓”的“交响曲”,村民的幸福感与日俱增。“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如今,在党的好政策指引下,村干部和村民心往一块儿想、劲儿往一处使,村子的发展道路越走越宽,村民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小西庄村党总支副书记、办公室主任闫智银说。
村里砂货制作历史悠久,会制作砂货的能工巧匠不少。驻地企业——市煜祥砂器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远近闻名的砂货制作企业,由创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玉祥砂锅厂延续而来。不少村民在这里工作。目前,公司拥有1个半自动化生产车间和1间手工制作车间,生产烧烤炉、蒸笼、药壶、砂盆、砂锅、砂火锅等50多种产品。为了提升产品品质,公司不断追求创新,在沿用传统手工制作和古法熏制着色技艺的基础上,使用恒温智能控制天然气煅烧技术,使砂货产品在釉色、保温等方面得到提升。“创新是公司发展的灵魂,只有用心经营,公司才能传承好这门历史厚重的手艺。”公司负责人王喜明说,“现在,公司半自动化生产车间一天能生产500多件砂货,手工制作车间的工人一天能做10多件产品。这些产品主要销往河北、青海、西藏、山东等地。”
产业兴旺富百姓。目前,公司为本村村民提供了20多个就业岗位。“我岁数不小了,去外边打工很难找到营生。我从小就看家里人制作砂货,自己也做过。公司招聘工人,我就来了。”今年67岁的工人闫贵福说,“我们按件计酬,一天下来我能挣100多块钱,挺知足。”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除了传承下来的砂货制作产业,小西庄人的流动餐饮产业也干得红红火火。
流动餐饮产业在小西庄村已经发展了20多年。“以前,村民办宴席的时候,总得请专业的团队帮忙张罗,一套流程下来花费不少。”闫智银介绍,“后来,一些村民办宴席就请村里以前当过厨师的村民来帮忙,这样既节约了成本,宴席上的饭菜品质也不会降低。这就是村里流动餐饮产业发展的雏形。”
渐渐地,村里越来越多人办宴席采用自家人干杂事、请本村厨师做宴席、请专业唢呐班演奏的模式。随着小西庄村红白理事会的宣传倡导和村里移风易俗工作的深入推进,村民“大喜小办、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理念逐步形成,请唢呐班的人家越来越少了。村里的流动餐饮产业逐步红火起来,越来越多村民加入其中。从最初的1个流动餐饮团队到如今的十几个;从只有厨师1个人到如今1个团队至少有主厨、帮厨、服务员3个人;从只负责炒菜到如今的搭帐篷、采购食材、设计菜品、烹制饭菜、打扫卫生“一条龙”服务;从最初服务本村村民到如今足迹遍布我市许多的村庄……小西庄村的流动餐饮产业一派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
“我干这行已经20多年了。村里的流动餐饮团队有个微信群,我们经常互相交流、学习菜品烹饪。有时候人手不够,只要在群里招呼一声,大家就过去帮忙了。”村民李燕何说,“一般情况下,每场宴席需要工作1天。干一场,我们大概能挣200多元。只要咱肯干,日子定能越过越好。”
春日,小西庄村宛如一幅乡村美景图:干净整洁的院落、宽阔平整的街巷、整齐摆放的垃圾桶,桃花绽放、树枝吐芽……“2019年,村里着手整治人居环境,现在村里大变样,住得真舒心。”村民韩丽丽有感而发。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小西庄村把清廉乡村建设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开展法治和村规民约教育,让村民了解学习村里特有的砂货制作文化背后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自觉成为深化移风易俗、倡导文明乡风的主体。
家庭积分管理榜是小西庄村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它将全村划分为35个网格,每个网格由一名网格长牵头管理。这个家庭积分管理榜由红、绿、黄三榜组成。“这三色榜像是一面‘会说话的墙’,村里每半年会进行评比并及时上榜,围绕遵纪守法、移风易俗、孝老爱亲、保护环境、热心公益等方面进行评选。绿榜表扬、黄榜注意、红榜警告。”小西庄村村委会副主任王海军说,“对上了红榜的村民,村干部采取谈心谈话的方式纠正错误或不良行为,对上了绿榜的村民实行积分奖励。”
如今,生活环境美起来了,村民生活富起来了,村里发展越来越好了,大家的活动场所也建起来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凉亭、篮球场等投用,为大家业余时间开展活动提供了平台。“前几天我们组织了四五个人在凉亭里唱歌,别提多开心了。”“自从有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我觉得村里组织的活动更多了。之前组织大家观看砂货制作的纪录片,我印象深刻。”“这些年村里的变化挺大,我们住上了居民楼,楼下就是篮球场,只要没事儿,我就去打篮球,真方便。”……村民频频称赞。
标签: